偏旁部首所表的含义
全球2800多种语言,大多为表音文字,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。据河南考古发现,中国文字的起源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。山川木石……最早起源是占卜的事情。张大千说:中国文字是最好的画。 旦:太阳冉冉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升起,“一”代表大地;亘:在连绵的天地之间伸展开去;大:甲骨文字形,有手有脚人的正面形象,“人”,顶天立地。
偏旁部首 名称例字
【一】(yī)数词,大写作“壹”,最小的正整数,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。“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指事字,甲骨文、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画的一横,是古人的记数符号,可能是画的一道,也可能是一个筹码。隶变后楷书写作“一”。为了汉字的书写匀称,后来另加声符弋写作“弌”。“一”作为部首不是从意义的角度设立的,而是作为一部分字的共有标志,为便于查检而定的,故在不同的字里其标志的内涵也是不同的。
示例:
天:一画开天,一画在《易经》中代表天。天的本义指人的头顶,甲骨文下面是个正面的大字人形,大字头顶上面画个方形,暗指天空(或是人头),小篆变成一横。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,后引申为天空、太空。《说文》曰:“天,颠也。至高无上。从一大。”
丞 ( zhěng):是「拯」、「抍」的初文。甲骨文字上面两只手,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,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。本义是拯救,後引申为帮助、辅弼。
【丶】(zhǔ)古同“主”、“注”。“丶”既是一个汉字,同时又是汉字基本笔画之一——点。它还可以作为古人读书时断句的符号和标点符号。
示例:
为(wéi為、爲 ):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,“为”字从「爪」役「象」,是个明显的象形字,象人牵着象,表示人牵象、役使象劳动的意思。
【丿 】(piě ):古同“撇”,汉字主要笔画之一,自右上向左下斜。意为“不”。在汉字中多有使用,如“戊”为“不动之戈”。
示例:
及:古同“乁(jí)”,追上、抓住。甲骨文字形,从人,从手。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。《说文》:及,逮也。
【冫】(bīng仌)古同“冰”,用作部首,俗称“两点水”,与冰或寒冷有关。
示例:
冷:冰凉;
凌,冰块。
冶,销熔(如冰块消溶)。
凝,水结成冰。
【冖】(mì)古同“幂”,“冖”只做偏旁,俗称“秃宝盖头”。当是最原始的帽子,借以表示覆盖。
示例:
幂:盖东西用的巾。
冠,从“冖”( mì),用布帛蒙覆。本义:帽子。从“元”(人头),从“寸”(手)。意思是: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,即“冠”。
军,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。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,驻扎时,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:围成营垒,以防敌人袭击。
写:放置。《说文》写,置物也。
【讠】(yán言)同“言”。用作偏旁。俗称“言字旁”。“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“言”和(讠)言字旁的字,表示与说话言语或道德有关。本义:说,说话。 如:话、说、论、语、讲、 计、识 。
示例:
许,允许。
谅,说话守信用。
访。咨询。
诈:谎骗。
【厂】(hàn):棚舍。厂者,山石之厓巖。从“广( yǎn)”,表示与房屋有关。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,人可居住的地方。
示例:
厈(hàn),古同“厂”,山石之崖岩,人可居。
厅(廳 tīng),堂屋。从广( yǎn),聽( tīng)声。厅是后起字,大约产生于唐代。古作“聽”,魏晋以来加“广”。
厚,从厂( hǎn),表示与山石有关。本义:山陵之厚也。与“薄”相对。
历(歷、歴 lì),经过。从謪,厤( lì)声。从“止”,表示与脚、行走有关。
【匚】(fāng) 三框或区字框,汉字部首,与盛物的方器有关。《肯棨录》一斗曰匚。《六书正譌》本古方字,借为受物器。《六书故》匚,器之为方者也。又通作筐。《通雅》匚为古筐。
示例:
匡,古“筐”“框”“眶”字。形声。从匚( fāng),表示与筐器有关,王声。本义:盛东西的方形竹器。
匪 ,古篚字。竹器,形似竹箧,器似竹筐。
匮,古同“柜( guì)”。本义:柜子。
区(區 qū),“品”在匚中,表示许多物品。本义:收藏。
匠,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,表示从事木工。本义:木工。《说文》匠,木工也。
匣 :匣子。一般呈方形,大的叫箱,小的叫匣。《说文》匣,匮也。
【刂 】(dāo)同“刀”,象形。用作部首。也称“立刀旁”,简称“立刀”。
【刂 】【刀】与刀或切割有关。
示例:
副,破成两半。
判,分开。
列,分解。
剂,斩截。
制(製),《说文》,裁也。制、製本同一词,后来分化,“製”用于具体的制造,会意。从衣从制。本义:裁制衣服;
“制”且于抽象的制作。会意。小篆字形,左边是“未”,右为刀。“未”即有滋味,乐于裁制。本义:裁断;制作。
刈:割草。
刊:砍,砍削。
刭:砍头;割颈。
刑,“刑罚”、“杀戮”的意思。
刘(劉 liú):杀,戮。含有大规模杀戮的意思。
别,“别”的小篆形体,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。本义:分解。
剑:古代兵器。长刃两面,中间有脊,短柄。
劈:破开;分割。
【冂 】(jiong),古同“冋”,远界也。邑外谓之郊,郊外谓之野,野外谓之林,林外谓之冂。象远界也。凡冂之屬皆从冂。与其读音相近,结构相似的字有:囧,冏,冋。
示例:
冈(岡 gāng):山脊,山岭。
网(網 wǎng),象形。“网”捕鸟兽的叫“网”,捕鱼的叫罟。笼统地说,两字没有不同。本义:捕鱼鳖鸟兽的工具。《说文》:网,庖牺所结绳以渔。
周 ,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在“田”里加四点,郭沫若认为“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。”本义:周密;周到而没有疏漏。
【八】(bā),相背分开。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。汉字部首之一。从“八”的字多与分解、分散、相背有关。《说文》八,别也。象分别相背之形。段玉裁注:“今江、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,与人则分别矣。”
示例:
具:准备饭食或酒席。甲骨文上面是“鼎”,下面是左右之手。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(餐具)。《说文》:具,供置也。后泛指准备,备办 。
【亻】【人】表示人或人的动作。 人,一撇一捺,互相依靠;无论失去其中一撇还是一捺,都将倒塌,不成为其“人”字了。从人和单人旁(亻)字,多与人有关。如:你、代、他、付、位、们。
示例:
仁,会意。从人,从二。右边的二是重文。本义:博爱,人与人相互亲爱。
仙,同“僊(xiān)”,仙人。从人从山,人隐深山便成仙。”《释名》“仙,迁也。迁入山也。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。”
企::踮起脚跟。甲骨文上面是一个人,下面是“止”(脚),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,有企足而望之的意思。
伏:俯伏;趴下。意思是: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。
伦,本义指人的辈份。引申指人与人的关系,如“五伦”指五种人际关系。
休:休息。从人,从木。人依大树可休息,背靠大树好乘凉。
作,本义指(由跪坐而)站起来。《论语·先进》“舍瑟而作”,意为放下瑟站起来。
仞,相当于一人高的长度,约八尺(古尺)。
从:随行,跟随。甲骨文字形,象二人相从形。
众(衆):三人为众,众人大家。“三”表多,“众”表众人站立。甲骨文“衆”字形,象三人在烈日下劳动。
信:从人,从言。真心诚意,人言为信。人言无信,还叫人吗?
【勹】(bāo) 用作汉字的部首,勹是重要意符的字,做偏旁时常称作包字头。古同“包”,裹。是“包”的初文,本意即环包、包裹。在现代已不常用,其义后由“包”表示。多与人身、包裹有关,如:勺、匀 、勾、包、旬、匍、匐等。
【厶 】(sī私)古同“私”字,象形字,跪着的人的意思。自营。为自己利益,不择手段去营求。与“公”相对。《韩非子》:古者仓颉之作书也,自环者谓之厶,背厶谓之公。如:么、允、云、去、台、矣 等。
【廴】( yǐn) 古同“引”,开弓。从彳引之。长行。凡廴之属皆从廴。如:廷、延、建等。
【卩 】(jié)古同“节”, 单耳(刀)旁,汉字中作为部首。卩也是人字的一种变体,甲金文象一跪跽人形的侧面。为殷人祭祀时的姿势,而坐是燕居闲处时的姿势,皆为双膝着地之形。这种跪跽之坐法,是古人很有礼貌的规矩的坐法。双膝着席臀坐踵上,双手自然垂放于两膝上。至汉代还这样坐着。后来流传到日本,一直沿用。如:卫、叩、印、卯、危、却、命、等字从之。
示例:
即,象一人跪坐就食。
令,象一人跪跽听令。
服,象一人跪跽服事。
【阝 】可用作左右偏旁,是字的一部分。
【阝 】(fǔ)同【阜】。在左边的“阝”,俗称“左耳刀旁”,又称“左耳旁”。“阜”字象形,像山崖边的石磴之形。本义:土山。因此从“阜”(阝,左耳旁)的字,本义大多与山陵、土地、地形或台阶有关。如:防、阻、院 、陵、陡、险、陆、阳、阴、郑、邓、附等。
示例:
阳,山南面。
阿,大山。
除,殿阶。
阶,台阶。
陟,阶高。
【阝 】(yì)同【邑】。在右边的“阝”,俗称“右耳旁”。由“邑”字变形而来,“邑”上为囗(wéi),表示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示人口。“邑”的本义表国家城邑。因此从“邑”(阝,右耳旁)的字,本义大多与城邦、行政区域、国家有关,如“都”、“邦”、“那”“郡”、“郊”、“郭”、“郑”等。 有的姓与地名有关,所以也带有“阝”,如:邓、郑、郭、邢。
示例:
那:国名。《说文》:“西夷国。”本读 nuó。
鄙,边邑。
郭,城郭。
郑,古邑名(也即国名)。
都,有先君宗庙的城邑叫都。
【力】(lì):体力,力气 。甲骨文字形,象耒形,有柄有尖,用以翻地。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。“力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“凡力之屬皆从力”,与用力有关。
示例:
劳,用力。
劲,有力。
【氵】(shuǐ)同“水”。俗称“三点水”。水和三点水【氵】用作偏旁,大多与水有关。如:江、沐、汪、波、浪、浴、湖、海、浮、漂、游、泳等。
示例:
江:古专称长江。
河:古专指黄河。甲骨文的占卜文字,通称卜辞。
注,灌注。
活:流水声,用本义时读(guō))。舌头有点水,人就能活,与“死”相对。
泉:泉水。甲骨文象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。日月为明为日月; 白水是泉是白水 。
渐,浸湿。
【忄 】(xīn【心】) 同“心”,由“心”演变而成,用作偏旁,俗称“竖心旁”,简称“竖心”。古代人认为心脏主管人的思想,故心和竖心旁(忄)的字多表示思想感情或心理活动有关。如:怀、快、性 ……
示例:
忙:急迫,慌忙。从心,亡声。心亡为忙,目亡为盲。
惟,思维。
慢,怠慢。
忽,忘记。
怪,感到奇怪。
愁(亦作“愀) :忧虑,发愁。从心,秋声。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。——宋-吴文英(惜别)
【宀】(miǎn),“宀”作为部首时,常称之为“宝盖”或“宝盖头”,是个重要意符, 宀是象形字。形状像尖顶房屋的侧视。甲骨文中表示房顶的笔画与表示墙的笔画分离,后来为方便书写,把二者连为一体。本意就是房屋,引申为覆盖。
由“宀”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:
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,如:寄、寓。
示例:
宗,始祖庙叫宗。
定:安定;安稳,安居。
字:在屋内生孩子。
安 :安定;安稳.表“女”人待在“宀”(家中房屋内),不要沉更半夜外面跑,就没有什么危险了。“剩男”若买了房子,娶了老婆,心就“安”了。
【丬】(pán )古同“爿”,用作偏旁,俗称:将字旁。古代作围墙用的木柴。引申(围起来的)疆域、边界。
示例:
壮(狀),士是能干的人,爿是劈开成片的木柴,合起来的意思是干出了很多事的人。形声。本义:人体高大,肌肉壮实,能干出了很多事的功臣。
状(狀 zhuàng):犬形。引申为形状,形态。用具体的动物“犬”表示事物各具形态。
将(將 jiāng):从繁体字形看,将字从爿,从手持肉之形。爿:木片,《说文》无爿字,故知爿即片,爿、片相通,古代作围墙用的绿柴。引申(围起来的)疆域、边界;月:肉,肉块;寸,表示与手有关,手持,把持、把握。本义:将领,带兵的人。将,守畺成疆,抵御帅(佩巾率众(起义)者)、捍卫疆域而来。
【广】(yǎn) 是个象形字,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,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。本义:宽大的房屋。这个“广”字旁是个部首字,凡是由“广”字所组成的字,大都与房屋或场所宫室有关。如:庄、店、席、庑、库、庙、府、庭等。
【廣】从“广”,表示与房屋有关。按:“广(yǎn)”和“廣(guǎng)”是两个本不同义的字。“广”,本读 yǎn,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,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。现在“广”是“廣”的简化字。
示例:
废,放置,存放。
府,藏文书的地方。
库,藏兵车的军用库。
【门】(mén門 ) 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门形。本义:双扇门。古代门与户有别,一扇曰户,两扇曰门;又在堂室曰户,在区域曰门。“门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多与门户有关。示例:
辟、开门。
闭,关门。
间,门缝、缝隙。
阉,受过刑的守门隶。
【辶 】(zou)同“辵”(chuò),用作偏旁。俗称“走之旁”,简称“走之”。【辵】与彳的功能相同,“辵”字意为乍行乍止,忽走忽停。走和走之旁(辶)作为部首时,表示走跑。如:远、近、运、送、 迎、还、赶、逃、过、迥、迷、逆等。
示例:
道,即为有一个头,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进的路上。
遵,沿着走。
述,本义为照着样走,引申为照着说。
造,往,到。
从(從),跟着走。
徒,步行。
【土】(tǔ 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象土块,下象地面。本义:泥土,土壤。金文中空廓变填实,小篆又变为线条。提土旁(剔土旁)的字多与土或土地有关。如:场、城 ……
示例:
地:大地,与“天”相对。地古音yǐ,与也yě音近,所以用也字作声符。
垄(壟、壠):垄墓(坟墓)。冢,封土为丘壠。高者曰丘壠:小曰丘,大曰垄。
基.房基。
型,土制的浇铸模型。
填,填土。
【艹】(ǎo)同“草”(cǎo)。用作偏旁。俗称“草头”或“草字头”。草头(艹)表示与植物(多为草本植物)有关,如:艾、花、英 、花、草、菜、茶。
示例:
蓝,草名,可以染青。
薄,灌木业。
葺,用草覆盖房子。
落,叶落。
【廾】(gǒng)(在下)今作“拱”, 两手捧物。现一般只作偏旁,弄字底。如: 开、弁、异 。
注:花卉之“卉”,古同芔(hui),小篆字从三“屮”( chè),是草卉的总称,与弄字底【廾】无关。
【尢】念wāng时是尪的本字;念yóu时是“尤”的古体,姓。俗称:尤字旁。如:尤、龙、尥 。
【扌】(shǒu)同“手”。用作偏旁。俗称“提手旁(剔手旁)”。手和提手旁(扌),表示与手或手的动作活动有关。如:打、扛、拍、担、拉、提、排、摘 、推、拿等。
示例:
把,握住。
揭。高举。
採(采):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。 甲骨文上象手,下象树木及其果实。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。
【口】(kǒu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人的口形。本义:口腔器官,嘴。以“口”为部首的字,多与说话言语口有关,吃喝喊唱吐, 比如众多的拟声字:吧唧 嘀嗒 哐啷 唠叨 叮咚 吵嗤啜呲......
示例:
命,命令。
和,应和声,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于市中。”
鸣 (鳴):鸟叫为鸣。
【囗】念(wéi) ,古同“围”,与围墙、包围有关;念(guó) 古同“国”。做大口字旁的,俗称:方匡儿。如:围、因、国、图 ……
示例:
圈,养牲畜的栏圈。
固,四围不通。
国,都城。
圃,菜园。
【巾】(jīn 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布巾下垂之形。本义:佩巾,拭布,相当于现在的手巾。《说文解字·七下·巾部》:“巾,佩巾也。从冂,丨象糸也。凡巾之属皆从巾。【巾】字旁大多与布有关。
示例:
幅,布帛的宽度。
常,旗帜。
帼,妇女的头巾。
【山】( shān) 象形。甲骨文和金文字形,象山峰并立的形状。本义: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。依“山”为部首的字,多与山峰山岭有关。
示例:
岳(嶽yuè):高山大岭。不要以为简化“岳”字,比繁体“嶽”晚,其实甲骨文就有岳字了。甲骨文岳下画三座山表示群山,中像植物“屮(chè古同“草”)”形,上部还是山,表示崇山峻岭。这个岳比篆文嶽出现时间更早,所以称它为古文。
崩,山崩。
岐,山名。
【彳】(chì)象形。小篆字字形象“行”,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。“彳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习惯上称为双人旁。从“彳”的字多与行走、行为和道路有关。本义:慢步行走 。如:行、征、徒
示例:
循,顺着路走。
徐,慢走。
很,不顺从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很如羊”。
【彡】(shān)【乡】,俗称:三撇旁。【彡】(shān)与修饰有关,如:形、参、须……
示例:
修,修饰。
形,(雕绘的)形象。
【夂】字旁,俗称:折文。念(zhǐ ) 从後至也。象人两胫後有致之者。凡夂之属皆从夂。 念(zhong), 古同“终”。如:冬、处、夏 。
【犭】 (quǎn)象形,同“犬”。用作偏旁,俗称“反犬旁”。孔子曰:“視犬之字如畫狗也。”凡犬之屬皆从犬。反犬旁(犭)大多与走兽动物,如:猫、狗、狼、狮、犹、狠、狂、独等。
【饣】(shí )同【食】,用作偏旁。 食和食字旁(饣)的字,多与食物吃食有关。如:饭、饱、饥、饿、饮、饲、饰等。
示例:饶,饱足。(食,今作偏旁饣同)
【弓】( gōng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弓形,有弓背和弓弦,后省去弓弦,只剩下弓背,隶变后变成现在的“弓”字。“弓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弓”的字多与“弓箭”有关系。本义:射箭或打弹的器械。
示例:
张,张开弓弦。
弛,弓弦松驰。
弯,弯弓上箭。
【女】(nǚ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。本义:女性, 女人,与“男”相对。古代以未婚的为“女”,已婚的为“妇”,现通称“妇女”。【女】字旁,】与妇女、女性有关。如:妈奶姐妹……
示例:
好:貌美。从女,从子。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能生孩子的女子为好。
妙(玅):女子为好,少女更妙。
妪,妇人的通称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巫妪弟子,是女子也。”
妇(婦、媍 ):已婚的女子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“帚”,右边是“女”。已婚女子持
帚洒扫为“妇”。
妻:男子的配偶。小篆字形从女,从屮,从又。屮是草,女子头上的草(即为发),又是手。合起来下边一个女子,上面一右手抓住女子头发,抢进家中即成“妻”,反映古代的抢婚制度,老婆过去都是抢来的。
【子】(zǐ) 甲骨文字形,象小儿在襁褓中,有头、身、臂膀,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。“子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婴儿。【子】字旁,多与子女有关。如:孔、孙、孩 ……
示例:
孟,兄弟排行老大称孟,老二称仲,老三称叔,最幼称季,孟、季都从子。
孤,幼而无父叫孤。
【纟(糹)】[mì]同【糸】,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一端象丝束的绪,一端象丝束的头,中间是丝绞。“糸”(幺+小)字的本义:丝线、细丝。纟[糹],发音(sī ), 古同“丝”。“糸(纟)”用作偏旁,俗称“绞丝旁”,多与丝麻绳索纺织有关。红、紫、绛、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,是因为颜色是抽象概念,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。
示例:
绪,丝头。
经,纺织品的纵纱。
续,接纱头。
约,缠束。
【巛】(chuān)古同“川”,文异义同,象形字。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,两边为岸。本义:河流。汉字部首之一,“巛”偏旁,俗称:三拐。如:甾、邕、巢 。
【灬】(huǒ)古同“火”。象形:甲骨文字形象火焰。本义:物体燃烧所发的光、焰和热。【火】字旁和火字底 【灬】,多与火有关,如:灯、灿、烛 烧等,焦煮黑; 四点儿(灬 ) :杰、点、热 ……
示例:
然,古燃字。
【礻】(shì)同【示】。用作偏旁,是由“示”变形而来,俗称“示字旁”。示”是“神”的本字。从“示”的字,一般与鬼神祭祀(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)有关。如: 礼、神、祈、祥。
示例:
社,土地神。
祝,祷告求福。
祸,神的惩罚。
祖,已死的祖先神。
禁,禁忌,怕冲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。
(注:勿将“示字旁”写作“补”字中“衣字旁”)
【王】(wáng)天子、君主。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,斧钺为礼器,象征王者之权威。王字旁(斜玉旁) 的字,多与玉器有关。
示例:
玨(jué )同“珏”,合在一起的两块玉。
玩:以手玩弄[玉]
珍:珠玉等宝物
班,从玨(jué 同“珏”),从刀。金文,中间是刀,左右是玉。象用刀割玉。本义:分瑞玉。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,中分为二,各执其一以为信。
【韦(韋 )】(wéi),本义:熟皮,去毛熟治的皮革。【韦(韋 )】字旁多与熟皮有关(按,熟曰韦,生曰革)。
示例:
韧,(像熟皮那样)柔韧。
韤 (wà),古袜字,熟皮制品。
【木】(mù)木字旁的字,多与与树木或木材有关。如:朴、杜、栋……
示例:
样,橡树籽。
枉,弯曲。成语有:“矫枉过正”。
【犬】( quǎn):古时特指大狗,后来犬、狗通名。甲骨文象“犬”形,是汉字部首之一。从犬的字,大多与狗有关。
示例:
臭(嗅xiù):闻气味。臭从自从犬。自是鼻的象形字。臭的本义是气味的总称。气味无形,可闻于鼻而不可见于目。可是古人凭狩猎生活的经验知道,狗鼻子的嗅觉灵敏度位居各畜之首,对于气味最为敏感,故以犬自会意,引起人们从有形到无形的联想。
【车(車 )】(chē),象形。甲骨文有多种写法。象车形。本义:车子,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。【车(車 )】字旁多与车有关。
示例:
辐,车轮的条幅。
轨,车轮辗过留下的印迹。
【瓦】(wǎ),象形。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。本义:已烧土器的总称。“瓦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多与陶器有关。如:瓯,小盆。
【日】(rì),:太阳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,象太阳形。轮廓象太阳的圆形,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。。【日】字旁,多与星日明暗、季节时辰有关。
示例:
时,四季叫四时。
暴,古“曝”字,曝晒。
晴,天清无云。
昙( tán):雲布也。从日、雲。密布的云气 ,如:昙昙(密集的样子)。
【爫】(zhǎo)同爪,又叫采字头,用作偏旁。甲骨文象有锋利指爪的手,以覆手之形向下取物。仰手曰掌。覆手曰爪。 采字头【爫】作偏旁的有:妥、觅、受、爬、乳……
示例:
爰(yuán)同“援”,援字初文,援引。甲骨文象上下两手相援引,表示拉、引。故爰的本意就是拉、引,后造援字表示此意。爰又假借表示于是,用做名词。爰也做助词,放在句首或句尾。
【月】(yuè )【肉】(rou)(篆文中的月和肉很像),甲骨文月字像半月形。“月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做左右偏旁,俗称“肉月旁”。【月】本义:月亮。【肉】本义:动物的肉。
【月】与月有关的,如:望、朗……
示例:
明,古同朙:清晰明亮。甲骨文以“日、月”为明,表发光明亮。小篆从月囧
( jiǒng),从月,取月之光;从囧,取窗牖之明亮。
朔,每月之始。
朗,月光明朗。
期,周月,又指周年十二个月。
望(朢):远望。甲骨文上“臣”象眼睛,下“壬”( tǐng)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。小篆又加“月”字,表望的对象。
【肉】多与身体的肉或肉体有关的,如:肘胆胳膊脚腿脑背肾臂臀。
示例:
腴,腹下肥肉。
惰,干肉。
脱,消瘦。
胡:下颔或(牛)脖子下的垂肉。 从肉,古声。
【贝(貝)】(bèi),甲骨文和金文字形,象海贝形,本义:海贝。古时以贝壳为货币,又用作装饰,故从“贝”的部首的字多与钱财宝物、装饰品或贸易货品有关。
示例:
贯,贝串,古人用贝作货币。
贺,以礼物庆贺。
质,用于抵押的财物。
赋,敛收钱粮。
贪,贪财物。
得:得到,获得。 金文字形,右上是“贝”(财货)下加“手”,左边是“彳”,表示行有所得。手里拿着财货,自然是有所得。
败(敗 ):毁坏,搞坏。现代汉字中,“攴”大多写成“攵”,极少数字保留着“攴”的写法。攴(pū汉字部首之一),甲骨文象以手持杖,敲击的意思,从“攴”的字多与打、敲、击等手的动作有关。败,甲骨文左边是“贝”字,右边是“攴”,表示以手持棍击贝。
贱,货物不值钱。
【见(見)】 (jiàn),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目”,下面是“人”。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,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。本义:看见,看到。见字旁的字与看有关。
示例:
览,观看。
觉,睡醒(眼睁开)。
【牜】(niú)同“牛”。 象形。甲骨文字形作“牜”。中间一竖表示牛面,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,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。用作偏旁,俗称:牛字(剔牛) 旁。如: 牡、物、牲、犊、牵等。
示例:
牧:从牛,从攴( pū),骨文字,表手执鞭牧牛(羊)。
【气(氣 )】(qì),象形。甲骨文、小篆字形,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。本义:云气。“气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“气”字旁多与气有关。
示例:
氛,雾气。
【夂】(zhǐ ),从后至,象人两胫後有致之者。凡夂之属皆从夂。夂( zhōng),古同“终”。部首,俗称:反文旁。如: 收、政、教……
【斤】(jīn 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横刃,下为曲柄,象斧斤形。本义:斧子一类的工具。【斤】字旁多与斧斤有关。
示例:
新,“薪”的初文,本义是伐木。
析:用斧子砍。
【欠】(qiàn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人张着口打呵欠。小篆字形下面是人(儿),上面象人呼出的气。本义:打呵欠。【欠】字旁多与张口或出气有关。
示例:
欧,古同呕,呕吐。
【殳】(shū)象形,甲骨文字形,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,可以取物,可以打击乐器,后成为兵器。本义: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,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。【殳】旁,多与打击有关。如:段,锤击。殴,拳击。
【册】(cè)竹片称“简”,木片称“扎”或“牍”,通称为“简”。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,记载一件事,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“简”。为了查找方便,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,称之为“册”。“册”字很像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。后来,书写的材料逐渐用纸代替,印出的文章装订成书仍沿用了“册”这个名称。与册有关字如下:
典:重要的文献、典籍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册”字,下面是双手。双手捧的东西当然是重要的,不会是散页。
删:削除。简册的内容有问题,就用刀除掉,所以从“刀”。
【穴】(xué)象形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“宀”,表覆盖物;下面两边表示洞孔。本义:土窟窿,地洞。部首“穴”与洞穴有关。
示例:
穿,本义是打通,穿透。《诗经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鼠无牙,何以穿我墉?”
窦,洞。
窮:穷尽,完结。从穴,躬声。躬,身体,身在穴下,弯腰在洞里走很窘困。简化字“穷”,为会意,力在穴下,有劲使不出。
突:会意。从穴,从犬。本义:犬从洞穴中突然[=/=忽然ignore]窜出。
【立】 (lì )会意。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。本义:笔直的站立。【立】字旁,与站立有关。
示例:
端,正立。
竦,敬立。
【疒】(nè )是一个会意字,甲骨文像一个盗汗的病人躺在床上,或像一个孕妇躺在床上。有的甲骨文简化成一个人躺在床上。造字本义:病人或孕妇卧床休养。《说文》:“倚也。人有疾病,象倚箸之形。”疒,病也。病字壳(疒)字作为部首,多与疾病疼痛有关。如:症、疼、痕 。
示例:痕,伤痕。
【衤(衣)】 (yī)同“衣”。用作偏旁,俗称“衣字旁”,以“衤”为偏旁的汉字,多与衣服有关。如: 初、衫 襕 衬 袖 襟 初 衩 袆 衲 衽 袄 衿 袂 裙 裤 裆 褂 袜 褡 裢 被 褥 袴 袍……
示例:
表,皮袍的外表。
补,补衣裳。
【 】春字头,如:奉、奏、秦
【玉】(yù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一根绳子,串着一些玉石。“玉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。【玉】字旁,多与玉石有关。
示例:
理,治玉。
琢,凿玉。
【石】( shí )甲骨文右象岩角,左象石块。本义:山石。“石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多与山石矿岩有关。以“石”为偏旁部首的字通常属于以下情况:
石制品,例:碑砖砥础硪碓碌碡
石头加工,例:砌研砸碎破
固体非金属化学元素,例:硼碳硅矽硫砹磷砷硒碘碲
示例:
研,研磨。
确,坚石。
础,柱基石。
【田】(tián)象形。小篆认为象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。本义:种田。“田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从“田”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。
示例:
畔,田界。
畿,都城附近的土地。
略,占领土地并加以经营。
【目】(mù ):眼睛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,外边轮廓象眼眶,里面象瞳孔。小篆处理为线条。先秦时期多用“目”,两汉以后,用眼逐渐多起来。“目”具有书面语色彩。【目】字旁,多与眼睛看有关。
示例:
盲:眼睛失明。从目,亡声。心亡为忙,目亡为盲。
督,察看。
眷,回头看。
相,本义指视察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”,意为观察山的北面南面。
【罒】(wǎng)同【网】,一般称作网字头或扁四头,它是由网的象形简化来的。本义:一种抓住猎物的工具。四字头用作汉字部首时写作“罒”,单用时写作“网”。用“罒”作部首偏旁时,多与罗纲网具有关。网具用途和功能不同,分为:罟,罦,罳,罖,罥等。
示例:
罩,鱼网的一种。
罗(羅),用网捕鸟。
罹(1í),被网住。
署,张网部署。
罢(罷), 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。
詈,本义: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
网字头有一个重要的引申义,就是代指法律或者执法机构(法网):如署字的本意就是执法的机关;罪字就是违犯法律的行为;罚字就是处置违法行为;羁字就是约束犯罪的人员。这些字由于和现代文明息息相关,至今任然被广泛地加以使用
【皿】(mǐn)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碗、盆之类的食器。本义:器皿。 皿字底部首,多与盆类器皿有关。如:盂、益、盔
示例:
盛,盛受。
益,水满溢出。
盍,合,盆盖、覆盖。
盛,盛受。益,水满溢出。盍,蓝的初文,盆盖。
【钅(釒)】( jīn) 同“金”。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“钅”旁这种形式,所以现在带“釒”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“钅”来表示了。【金】字或用作【钅(釒)】偏旁的,多与金属有关。如: 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钢、钉、钦、钩、铃。
示例:
销,熔化金属。
错,镶涂金属。
镜,古人用铜镜,所以从金。
以下是以“钅”为偏旁的汉字的一般规律:
①金属以及有金属特性的物质
【例】锂 铍 钠 镁 铝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钽 钨 铼 锇 铯 钡 镧 铪 铱 铂 金 铅 铋 钋 钫 镭 锕 钍 铵 钢 鐽 錀
②金属制品【名词】
【例】钉 针 镜 铃 锷 钺 锅 钟 钗 链 锁 锄 铲 锭 铠 锤 铎
③金属加工【动词】
【例】铸 铭 镌 锻 销 镀 错 镶
④对金属制品的形容与描述【形容词】
【例】锐 锋 锈 钝
【禾】(hé) 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垂穗的禾本科农作物。本义:谷类作物的总称。汉字部首之一。禾木旁的字多与农作物有关。如:和、秋、种 ……
【癶】(bō)两足分张相背,剌犮(là bá)腿,即像罗圈腿一样迈步,表行走不顺。部首登字头字: 癸、登、凳 ……
【鸟(鳥)】(niǎo):长尾飞禽总名。甲骨文小篆字形,都象鸟形。【鸟】字旁,多与飞禽类有关,如:鸡鸭鹅鹰鸦……
示例:
鸣,鸟叫。
鸿,鸿雁。
鹖(鶡hé):鹖鸡(今名褐马鸡)。据说鹖鸡生性好斗,而且斗起来就没完,直到其中一只斗死,另一只才肯罢手。到战国时,赵武灵王规定,武将头盔上左右各插一根鹖鸡尾毛,意思是希望武将们像鹖鸡那样勇猛,这种头盔叫“鹖冠”。从此以后,武将戴鹖冠便成为制度。不过,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看到的不再是比较短的鹖尾,而是变成长长的雉尾了。
【米】 (mǐ) :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。甲骨文字形。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,“米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从“米”的字多与粮米有关。米字旁的字:粉、料、粮……
【耒】(lěi)象形。古代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农具,形如木叉,上有曲柄,下面是犁头,用以松土,可看作犁的前身。本义:古代的一种农具,形状像木叉。“耒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耒”的字,多与原始农具或耕作农事有关。
示例:
耨(nòu),除草农具。
耜(sì )原始翻土农具“耒耜(农具统称)”的下端,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,最早是木制的,后用金属制。
【老】(lao)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。本义:年老,衰老。【老】字旁与老人有关。
示例:
考,按甲骨文、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,与老同义。本义:老,年纪大。去世的父亲也叫考。
孝: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。从老省,从子。金文“孝”字其象形为:儿子身背着一个老人。老(人)+(儿)子,老人年老体弱走不动了, 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
何以别乎?孝道是一个普遍真理而皆准。
【耳】(ěr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耳朵形。本义:耳朵。汉字部首与耳有关。
示例:
取,割取耳报功。
聪,听力好,成语有“耳聪目明”。
聩,耳朵不灵,“聪”的反义词。
【页(頁)】(yè)甲金文象一跪坐的人,而突显其头部。是“人”“头”的本字。本读 xié。“页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“页”的字都与头面有关。
示例:
颇,偏头。
顾,回头。
顿 ,本义:叩头,磕头
【虍】 (hu)虎皮上的斑纹。虎字头的字,如: 虏、虑、虚……
【虫(蟲)】(chóng)会意。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虫”的字多与昆虫、蛇等有关。按:“虫”甲骨文字形象蛇形,本读 huǐ,即虺,是一种毒蛇。后为“蟲”的简体。本义:昆虫的通称。《说文》虫,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。【虫(蟲)】字旁,多与蛇蝎昆虫及低等动物有关,如:蚂、蚁、蛇、虾、蚊、蜂、蟊、蠹、蠢、蚕、螽等。
【缶】(fǒu)亦作缻,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午”字,即“杵”。下面是“缶”的本体。“杵”是棒子,可用来制坯。“缶”又是秦乐器,“杵”可以敲击成曲。本义:瓦器, 圆腹小口,用以盛酒浆等。【缶】字旁,多与陶器有关。
示例:
缺,器破。
罅,器裂。
【竹】(zhú)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,本义:竹子。“竹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“竹”字头的字大多与乐器、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有关。如:笑、笔、笛……
示例:
简,竹简。
篇,竹简编成册,一卷叫一篇。
筵,竹席。
筹,用于计数的小竹棒。
算,用筹计算。
【行】(háng):道路。从彳从亍(彳,小步也;亍,步止也),甲骨文的“行”是一个十字路口,本义为交通要道,读“横”声。
示例:
衍(yǎn),会意。从水,从行。本义:水流入海。
【舟】( zhōu)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船形。两边象船帮,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、船舱和船尾。古人言舟。汉人言船。本义:船。【舟】字旁,多与舟船有关。
示例:
航,本义为渡河。
【羽】(yǔ):鸟毛,特指鸟的长毛。甲骨文字形,象羽毛形,即鸟的长翎(líng)形。“羽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从“羽”的字多与羽毛翅翼有关。
示例:
翁,鸟颈羽毛。
翠,一种青羽毛的水鸟。
翘,长尾上举。翻,飞。
【?】(yǎn)象形字,像旗帜飘扬的样子。竖立的部分代表旗杆;旗杆顶端是一些装饰(多为羽毛)。?属于生僻汉字,现代汉语一般不用,但是一个重要的意符。以“?”为意符的字,大多与旗帜有关,旗、旌、旄、旆是从?的形声字,其声旁分别是其、生、毛、巿;族、旋、旅等是以“?”为意符的会意字。
示例:
旋,挥旗旋转。
旄:旌旗上的饰物,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部的旗子。
【走】(zǒu)从夭从止。会意。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,下部像人脚。合起来表示人在跑。本义:跑。(徐行曰步,疾行曰趋,疾趋曰走)。【走】字旁多与行走奔跑有关。
示例:
趋,快走。
超,跳过。
越,超越。
趣,急走。
【酉】(yǒu)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酒坛形,本义:酒。“酉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从“酉”的字多与酒、酒坛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。
示例:
醒,醉后恢复正常状态。
酸,酸酒。
醢,肉酱。
说明:“酉”是“十二地支”的一个。古人把东南西北分别用四个地支字代表:东卯、西酉、北子、南午。“酉位”即正西方,太阳每天早晨出于卯位,黄昏入于酉位。
【足】(zú)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“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:脚。(秦汉前,“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“脚”;“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“足”)【足】字旁,多与足脚及其动作有关。如:跳跃距跑踢蹄……
示例:
跟,脚跟。
践,踏。
【角】(jiǎo) 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兽角形。本义:动物的角。【角】字旁多与兽角有关。
示例:
触,用角抵撞。
觥,角制的酒器
【雨】字旁多与降雨有关。
示例:
零,落雨。
霹雳,雷声。
【隹】(zhuī) 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鸟形。本义:短尾鸟的总名。古人把长尾巴的鸟写成鸟,短尾巴的鸟写成“隹”。“隹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从“隹”的字与鸟禽类有关。
示例:
隻(只 zhī):手抓一只鸟,引申为凡物之单者曰只。持一隹曰隻,持二隹曰雙(双)。
隼(sǔn),一种凶猛的鸟。据小篆,从隹( zhuī)一。“一”表示这种鸟的标识。
雕,一种猛禽。
雄,本指牡鸟。
雅,古“鸦”字。
集,群鸟在木上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雀:鸟类的一科,吃粮食粒和昆虫。特指“麻雀”,泛指小鸟
雔(chóu ),双鸟。引申为伴侣、匹配。
雁:鸟名,状略像鹅,颈和翼较长,足和尾较短,羽毛淡紫褐色,善于游泳和飞行。
引申义说明:
售,卖出去。从口,雔省声。
淮(Huái),本义:水名。也称淮河。
准(zhun)本为凖的俗字,现为凖的简化字。但在未简化前,准习用的意义,与凖字有别
凖:形声。从水,隼( sǔn)声。本义:平,不倾斜。《说文》凖,平也。
锥,钻孔的工具。从金,隹( zhuī)声。“隹”的意思是“尖”。
唯,急声应答,不表异议。(金文“隹”形解释:一只鸟的象形,多做语气词,通“唯”)。
【鱼】(yú),一种水生脊椎动物。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鱼形。
【鱼】字旁多与水生动物鱼类有关。如:鲜鲤鲨……
示例:
鲠,鱼骨。
鲍,咸鱼。
【革】(gé)金文字形,象被剖剥下来的兽皮。中间的圆形物,是被剥下的兽身皮,余下的部分是兽的头、身和尾。本义:去毛的兽皮,皮的总称。“革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革”的字多与皮革有关。如:鞍、(鞋)、鞭等都是皮革制品。
【鬼】(guǐ)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“灵魂”,称之为“鬼”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个“人”字,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(非“田”字),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。“鬼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鬼”的字大多与迷信、鬼魂有关。
示例:
魃,旱神。
魄:阴魂。
【鬲】(lì)象形。其形状一般为侈口(口沿外倾),有三个中空的足,象饮食器具形便于炊煮加热。本义:古代炊器。【鬲】字旁多与釜锅有关。
示例:
鬻,古粥字。
融,炊气上腾的样子。
【髟】(biāo),头发下垂的样子,本义:毛发。“髟”既可独立成字,又可作其他字的偏旁,是一个重要意符。作偏旁时多称作髦字头。凡以“髟”为意符的字,皆与毛发等义有关。如:鬓、髦、鬃。
示例:
髡,剔发之刑。
发(髮fà),人的前额、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。
“髟”是“发”的初文,“髮”上部的“髟”从长从彡,《说文》释为“从长彡”,“长”表示发长,“彡”强调发长飘扬,意为“多”。“长”与“彡”联合起来表示“长而多的毛发”。
【黑】(hēi) 黑色。小篆字形,上面是古“囱”字,即烟囱;下面是“炎”(火)字,表示焚烧出烟之盛。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。《说文》黑,火所熏之色也。【黑】字旁多与黑墨有关。
示例:
黕(dǎn),污垢。
黝:淡黑色
黥(剠qíng):古代一种肉刑,刻其面以墨窒之,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。
黷,污浊。
黧:黑中带黄的颜色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:会意字
一、同形重复组成的会意字
1)二字重复:
从,跟随。二人,表示一人在前,一人在后紧紧跟随。
比,两人紧挨着。
竝(bing)同“并”。 两人并排站立。
友:朋友。甲骨文字形,象顺着一个方向二手相叠,表示以手友善相助。
珏(jue),两串玉。
朋,两串贝。
林,双木成林。
戔(jian),两戈交接,攻伐义。
丝,两捆丝。
棘,酸枣树。
棗,枣,高大乔木。
炎、赫,火红色,泛指赤色。
祘,数、计算。
哥:似“歌”本字。二“可”,有“快乐”、“欢乐”的意思。
爻,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。
圭,用作凭信的玉,上圆下方
2、三字重复:
森:树木丛生繁密。从林从木,引申为众多、繁盛。
焱(yan),火盛。
磊,众石。
众(衆),三人成众(“三”表众多),“众”表众人站立,甲骨文象三人在烈日下劳动。
聂(聶),驸耳私小语也。
轰(轟),形容群车行驶声。
芔(hui)古同“卉”。小篆字从三“屮”( chè),草卉的总称。
晶,光亮,明亮。甲骨文从三日,表示光亮之意。
品:众多。口代表人,三口表多数,意即众多的人。
淼,同“渺”。从三水,水大的样子。
猋(biāo)∶狗奔跑的样子。《说文》犬走貌,从三犬。
评论